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谈高凉菜,谈美食,就离不开餐具,那么生活在阳江这片土地上的古人使用怎样的餐具呢?反映了怎样的饮食文化?(关于高凉菜,详细见《以“高凉菜”之名寻根赋能,能揭示阳江哪些特有的美食文化密码?| 阳江历史文化行》)
早在旧石器时代,阳江就已有人居住,这时生活用具以石器、骨器为主。上个世纪在阳春市陂面镇发现的独石仔洞穴遗址,就是其代表。不过,他们使用的餐具应与此相关,且很简单。在新石器时代,则已使用陶器,在海陵岛红坎头遗址、刘三沙岗遗址等,均发现夹沙粗陶片。
历史上,阳江先后是古越人、俚人长期居住之地,其使用的餐具也应有其特色,不过现暂未发现相关资料。但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阳江境内生活的古人使用餐具与中原人逐渐接近。
这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交融时期。当时,中原大乱,中原人大量南迁,从东晋开始广东地区人口迁入出现高峰,南北文化也在岭南大地不断融合。
此时的高凉地区——古粤西也正迎来文化交融的重要时期,阳江地很长时间作为高凉郡的治所,是高凉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深受中原文化影响,其中,当代以来在阳江髻山等地相继出土的餐具就是融合的重要证明之一。
魏晋时期,主要餐具有瓷器和青铜器,包括釜、罐、壶、盘、碗、钵、碟、盂、盆、樽、耳杯、盅等。阳江陆续出土的这时期餐具文物,多与此相似,也揭示出高凉的饮食文化特征:人们已能采取煮、蒸等烹饪方式,且生活讲究,追求精致。
2000年《阳江县志》记载,阳江县城郊北山、望瞭岭、松岗山、欧坑、髻山、鹩岗山等多处魏晋南北朝古墓群曾出土的文物中有鸡首壶、杯、罐、平底瓷、四耳瓷罐、唾壶、铜碗、青铜镜、铁釜、铁剑等生活用具,且已相当精致。
铁釜是东晋(317~420年)时期煮沸用的炊器。林尚知《阳江县文物概览》记载,在阳江出土铁釜来自于江城区东晋墓,高21厘米,口径27.5厘米,厚1厘米,敞口,口沿略呈盘状,束颈,半圆球形鼓腹,环底,“铁釜如此的造型是便于搁在灶眼上”。可惜文献中未见图片。
鸡首壶因壶嘴作鸡首状而得名,是西晋至唐流行的一种瓷壶,现在一般观点认为用作茶具和酒器。
古墓群出土的鸡首壶分别为东晋和南朝时期(420~589年)。其中出土于原两阳中学(今阳江市卫生学校)东晋鸡首壶高16.5厘米,底径10厘米,“施青绿釉,釉质光润、纯净”。出土于岗列小学门前的“南朝鸡头壶”显得瘦高一些,但更精美:“通高20厘米,平底、底径8厘米,鸡头昂首张口,鸡冠增高,鸡颈细长,长圆腹”。
四耳罐、唾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使用非常广泛。四耳罐一般说法是盛放食物、水等日常用品,也可能用于存储其他重要物品。唾壶则普遍认为主要在宴会时用于盛放吐出的渣滓或痰汁。
出土的铜碗是在东晋墓中发现的,但在文献中未看到介绍材料,不知是否用来盛食物?不过,此时期的餐具瓷碗、陶碗、瓷罐、瓷盘已进入阳江人家庭。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广东阳江江城区东晋纪年墓发掘简报》记载,2015年5月,在阳江市江城区岗列村的一座东晋砖室墓还发现7个瓷碗、2个陶碗、3个瓷盘文物。
其中,瓷碗最大碗口径15.2厘米、底径9.5厘米、高6.5厘米,最小碗口径8.4厘米、底径4.3厘米、高3.8厘米。陶碗均是灰胎,口径12.8—13.7厘米,高度相差不大,都在5.7厘米左右。较大的两个瓷盘口径都超过21厘米,底径均19厘米左右,高2.2—2.4厘米。
该简报认为,出土的瓷罐、瓷碗、陶碗、鸡首壶、唾壶、四耳罐等,一些与广东韶关乳源莱山第三期墓葬极为相似,一些器物则与湖南长沙南郊烂泥冲东晋墓以及东晋晚期江苏南京铁心桥王家山一号墓极为相似。
从形状和颜色来看,魏晋南北朝餐具,相对比较敦厚拙朴、圆润,与现在有很大差别,是否体现了那个时代人文特征?但到宋代开始,至少碗形状与当代已无限接近,灵巧、精美,抛开工艺外,是否与宋代丰富的市民生活和宋人细腻性格相关?
《阳江县文物概览》记载,上世纪八十年代,阳江曾出土有宋代碗,相比东晋碗的拙朴,宋碗更精巧。其中,影青大碗于1984年“出土于闸坡红坎头沙环地下”,碗口径18.7厘米,底径5.9厘米,高6.7厘米,小瓷碗于1986年“出土于雅韶镇平岚村前路边墓群里”,口径10厘米,底径3.8厘米,高4厘米。
1984年,出土于闸坡红坎头沙环地下的“明代豆青釉碗”,形状与今常用的小饭碗极相似,只是要更大一些:碗高7.2厘米,口径14.2厘米,底径5.6厘米,且表里施豆青闪蓝釉色。
撰文:陈步上
策划:曾超群 杨世华 黄韬炜
图片:翻拍自林尚知《阳江县文物概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广东阳江江城区东晋纪年墓发掘简报》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