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创造价值、存在造就未来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我平时吃外卖就图个方便,一次性筷子用完就扔,这东西真的有那么脏吗?有人说会致癌,是不是真的?”
提问的是赵建明,37岁,物流公司基层管理人员,几乎天天外卖。吃饭节奏快,吃完就忙,根本没心思看餐具好坏。
他偶尔听人提起一次性筷子的问题,但一直没真当回事。觉得干净就行,拆开包装看着白白的,哪来那么多事。
他提问时语气也不重,就是随口一问,但其实这背后隐藏的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安全盲区——餐具问题总是被低估。
公众对一次性餐具的认知很模糊。大多数人以为只要是“全新”的,“密封包装”的,就比重复使用的干净。
这个逻辑看起来没毛病,但现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一次性筷子,尤其是价格低、无生产批次标识的产品,其来源复杂、监管难度高、制造工艺粗糙。
很多厂商为了压缩成本,不惜使用回收木料、漂白剂、硫磺熏蒸,这些处理过程本身就隐藏了不少健康风险。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用了一次,而在于这些看起来“干净”的东西,可能从头到尾都带着污染。
检测数据很清楚。曾有媒体对市场上20余种一次性筷子进行抽检,发现其中超过六成细菌总数超标。
最严重的一组样本,大肠杆菌超出国家标准近百倍,还有部分检出霉菌孢子。
很多人觉得密封包装就是无菌,其实这些包装本身并非在无菌环境封装,运输、存储、温湿度不控制,细菌照样生长。这些微生物对健康人不一定致病,但对免疫力弱、肠胃差的人,可能造成持续性低度感染。
另一个问题在于化学处理残留。为了让筷子洁白、不发霉,部分厂家在生产中使用双氧水、二氧化硫、滑石粉、硫磺等物质。
长期使用含有残留硫化物的餐具,会刺激胃肠道黏膜,破坏肝脏代谢酶活性。这些物质在国际上并没有被广泛认可为食品接触安全材料。
一些含硫漂白剂还具有潜在的致突变性,即干扰DNA稳定性,增加细胞癌变几率。
虽然剂量极小,但长期接触、每天摄入,很难不留下痕迹。癌症从来都不是一次中毒引发的,而是万次微毒积累的结果。
不过,说一次性筷子是最脏的,也不完全对。因为在生活中真正威胁健康的餐具,其实并不止这一个。
很多日常使用频率更高的餐具,反而更容易被忽视。陶瓷碗、塑料碗、不锈钢杯、玻璃杯,这些家家户户每天用的东西,如果材质不合格、使用方式不当、清洁不到位,同样是健康隐患的来源。比起一次性餐具,它们的问题更隐蔽、影响更深、持续更久。
最该警惕的是彩釉陶瓷餐具。那种颜色鲜亮、图案复杂的碗盘,很多人觉得漂亮有格调,但问题恰恰出在“釉”上。
釉面含铅、镉等重金属,在高温加工中会融入陶胚表层。如果烧制温度不够、工艺不规范,这些金属可能残留在表面,尤其在接触高温、酸性食物时,会析出进入食物中。
长期使用这种餐具,重金属在人体蓄积,容易损害神经系统、肝肾功能、儿童发育。
国家标准对餐具的铅、镉溶出量有明确限制,但很多低价劣质产品压根没检测合格证,市面上依旧大量存在。问题不是一眼能看出来,而是累积型的。
第二类风险较高的是塑料餐具,尤其是回收料制成的塑料碗、杯子、勺子。这类餐具在高温环境中极易析出有害物质,如双酚A、邻苯二甲酸酯类。
这些成分在进入人体后,会干扰内分泌系统,被称为“环境雌激素”。
研究表明,长期暴露在这类物质中,可能导致男性激素水平下降、女性月经周期紊乱,甚至增加乳腺癌和前列腺癌风险。
最常见的情境是,热饭热汤直接倒进塑料碗、泡面直接泡在塑料桶里,这些看似方便的做法,每次都在给身体加负担。
再一类容易中招的是金属餐具,尤其是劣质不锈钢杯、锅、勺。
很多人以为不锈钢就安全,其实金属餐具有不同型号,国家标准要求用304、316这类食品级不锈钢,而很多便宜货用的是201、202这类低镍高锰型材料。
这些材料在遇酸、遇热时,会析出重金属镍、锰、铬等物质,有些还可能是致癌物。
最糟糕的是,这类金属迁移是不可逆的,已经进人体就只能靠肝肾排出,但排出效率低,久而久之蓄积在骨骼和神经系统中,形成慢性毒害。
还有一种平时被忽视的是木质餐具,比如竹筷、木勺、木砧板。理论上这种天然材质没问题,但它们吸水性强、不易干燥,是细菌滋生的温床。
家用环境中,厨房湿度高、清洗不彻底,木质餐具表面会形成生物膜,里面藏着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真菌等致病微生物。
研究发现,家庭厨房中污染最严重的物品之一就是砧板,尤其是表面已经出现细微裂缝的。即使用开水烫,也难以彻底消毒。
很多人天天用木筷,三年不换,也从没意识到这些裂纹里的黑点,可能是霉菌菌丝。
这种卫生死角,往往不是用一次就出问题,而是持续接触下造成免疫系统负担。有些家庭成员长期腹泻、乏力、皮肤过敏,可能并不是食物的问题,而是餐具污染造成的慢性感染。
这种慢性感染不会让人一夜病倒,但会让人健康一直处在低水平波动中,长期看是非常危险的。
再说个冷门但重要的餐具问题,就是杯子的清洗频率。很多人用玻璃杯、保温杯,一用就是好几天才洗一次,尤其是喝茶或饮料的人。
这些杯子内壁会形成一层茶垢、糖膜,是细菌和霉菌的养料。香港中文大学曾做过一个实验,放置三天未洗的杯子中细菌总数达每平方厘米17000个,其中包括白色念珠菌、绿脓杆菌这类对免疫力低下人群非常危险的病原菌。问题是,大多数人根本没察觉这些变化,也从不怀疑自己喝的“干净水”有问题。
还有一个大家更想不到的,就是微波炉专用塑料盒。很多人以为打上“可微波”标签就一定安全,但这类塑料多数在中温加热下尚可,遇高温或反复加热,会老化、释放化学物质。
特别是含油脂的食物在加热过程中,会让温度超过100℃,这种环境下不合格塑料的分解更快。
很多慢性胃炎、肠易激的人群,其实症状和这些微塑料的摄入量呈正相关。问题不在吃了什么,而在于用什么装的。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赵英,黄力飞,杨大华,等.一次性筷子的细菌与硫化物含量调查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50(08):94-95+99.